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常洛聞
媒體人
韓國是流行文化強國,一直對自己的流行文化有相當的自信。其文化出海的國家戰略也確實成績斐然,“軟實力”超群,核心是產業化程度亞洲領先的娛樂-影視工業。韓劇所帶來的名人、名作、名牌效應,給韓國商品、韓國生活方式創造了巨量的忠實擁躉。但隨著移動互聯網時代進入新階段,這一潮流的基礎正在悄悄變化。
韓劇賴以生存的分發平臺,從公營免費電視、收費有線電視,已經全面轉換到了OTT(over-the-top media網絡視頻播放平臺)這一新賽道上,2023年是OTT競爭全球化的重要節點,全球OTT都完成了對傳統電視臺和付費有線電視的全面超越,付費市場基本瓜分完畢,進入了你多一個用戶我就要少一個用戶的白熱化階段。
韓國在國內OTT發展方面,全面擁抱國際資本,主動拆除文化壁壘,將內容市場和文化話語權也一并交給了市場,本土原創面臨壓力的同時,韓國流行文化的根基出現動搖。
據韓國KBS公營傳媒研究所推算,韓國人口規模5000萬左右,韓國國內OTT市場規模為19億美元左右,全球OTT市場規模為880億美元,對于韓國公司來說,本土市場雖然不大,卻是卷出新模式、新內容、新爆點的兵家必爭之地。
隨著美國OTT公司不斷加大在韓國內容方面的投資規模,“借船出海”后能夠取得世界級影響的韓語作品越來越多。同時將韓國本地傳統電視臺擠壓到了被淘汰的生死邊緣,2022年全年,僅有一部臺播劇能拿到20%以上的收視率。與電視黃金時代,國民劇動輒60%的收視率簡直不在同一個宇宙。
美國巨頭的降維打擊,讓韓國影視界紛紛轉向,合作首選Netflix,畢竟Netflix每年純收益約5兆韓元,月活用戶(MAU)約1258萬人,是絕對的世界級頂流平臺。而韓國本土OTT并沒有因為電視臺式微而嘗到甜頭,反而因為國際巨頭大撒美元,要面對世界級資本的競爭,制作成本水漲船高,也面臨著難以為繼的窘境。
左圖為Netflix、迪士尼、appletv、hbomax的三年內容預算規模,單位為10億美元。右圖為Netflix在韓國投資規模的變化,單位為10億韓元,兩個數字均逐年大幅上升
左至右分別2022年全年熱播劇集,美劇《王冠》、《怪奇物語》,韓劇《王國》、《甜蜜的家》、《魷魚游戲》、《地獄》、《僵尸校園》的每集制作費,單位為百萬美元。韓劇與美劇不在一個數量級
Netflix 2016年入韓時,韓劇單集制作費成本4億韓元,2022年天花板已經被《蘇里南》抬高到了6集350億韓元。2023年制作中的《魷魚游戲2》,再次將天花板挑高到1000億韓元。
演員身價也水漲船高。2022年男演員臺播劇片酬從單集2億漲到3億韓元,因《魷魚游戲》爆紅的李政宰,在第二季中已可拿到單集10億韓元,9集共90億韓元的天價片酬,而且他是自己制作公司的老板,太太是大象集團的太子女(三星會長李在镕的前妻),是少數不用看財閥臉色,還和保守黨陣營關系良好的演藝人士,當年樸槿惠的“文藝界黑名單”幾乎把演藝界一網打盡,也沒有把李政宰列入其中。
而文藝界大多數人都是進步陣營的鐵桿支持者,尹錫悅上臺之后沒少含沙射影的給他找麻煩,導致尹政府也削減了很多對文藝界的支持和撥款,在立法層面也懶得給文藝界爭取利益,導致韓國文藝界“貧富分化”越來越嚴重。
李政宰和夫人林世玲
影射尹錫悅“得國不正”的政斗電影《對外保密:權力的誕生》,男主造型幾乎就是照著尹年輕時的照片做的
至于李政宰10億韓元1集的片酬到底有多高,用電視劇里的截圖給大家一個概念。
這樣的成本飆升,就算大財團也頂不住。韓國本土娛樂巨頭CJ和電視臺JTBC(JTBC是中央日報旗下電視臺,中央日報由三星集團創辦,由三星的親家洪氏家族掌管)共同支撐的TVING是韓國本土OTT的佼佼者,最高月活曾達到 515萬人,是韓國本土企業首次突破500萬大關。2022年TVING的年銷售額為2500億韓元,營業損失為1190億韓元,比起2021年的762億韓元,實打實的賠本賺吆喝。另一本土平臺Wavve雖然背靠KBS、MBC、SBS和SK通信,但因內容乏力,2023年月活下降到400萬以下,每年500億韓元以上的虧損是個巨大的黑洞。
現在最有希望和外國巨頭一爭高下的,是從聊天軟件和購物網站發展起來的Coupang Play,背后是Kakao控股,2023年9月注冊付費用戶數達到634萬人。如果要類比,相當于做微信和淘寶的公司,開始發力做電視劇視頻點播。
而LG旗下的WATCH、KT旗下的Seezn則因為用戶流失,要么高層全體辭職,要么被對手收購,已經退出了競爭??梢姳就疗脚_雖然都有財閥企業輸血,但面對美國資本高出若干數量級的全面壓力,還是不得不要么咬牙賠錢,要么黯然離場。
Netflix非英語劇集的“銷冠”韓劇《歡迎來到王之國》,連名字都是英語音譯,韓語徹底變成表音符號
而本土平臺崩盤,本土用戶大量“投敵”的原因,是各個平臺雖然表面上百家爭鳴,但實際上為了滿足制作周期,需要全面學習美國式的制作流程和市場營銷模式,在學習到了世界一流的制片、宣發系統,工業化水平快速提高的同時,也日趨模式化。
而且外國巨頭并不愿意在韓國OTT內容上試錯,而是為了擴大收益,復制已經成功的模式,在一個概念下發展出一個系列。同一個時間段內,若干“霸總重生”,“復仇”四處霸屏已是常態,韓國民族文化、原創、歷史正劇等題材的空間大大壓縮,這導致韓國生產的內容正在變成說韓語的美劇。
由于韓國政府在文化市場對外國資本,尤其是美國資本全面敞開大門,韓國娛樂工業的表面繁榮,有相當一部分來自于壓榨最基層從業者和消費者,預支未來潛力賣給國外巨頭,換取眼前的生存機會的飲鴆止渴。
隨著本國市場增量見頂,體量不足的韓國娛樂工業不得不越來越多地考慮海外市場的需求,必然越來越多地向平臺方妥協。美國人替韓國人在全世界賣韓劇的好生意才做了幾年,就變成了韓國劇組換皮嫁接美劇套路,賣給第三國的文化代孕。
以韓國目前的規模,暫時沒有更好的辦法,也沒有能夠與美國巨頭抗衡的平臺,政府如果不從政策層面加以調整,韓國本土辛辛苦苦建立的文化基礎,可能會慢慢空心。
來源|觀察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