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算法識別、篩選、分析出社交媒體上的疑似自殺風險信息,發現高風險有自殺傾向的人群后組織人力實施救援,盡可能找到其親朋好友,預警并采取相應救援行動……日漸成熟的AI技術在心理方面的應用逐漸深入。
2022年發布的《世界精神衛生報告》顯示,全球近10億人患有不同程度的精神障礙。而針對精神障礙的各項服務卻存在著嚴重不足。國家衛健委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底,我國登記在冊的重性精神障礙患者有660萬人。相比之下,我國精神科醫生僅有6.4萬人,占全國醫師總數的1.49%。
近日,中北大學學生團隊成功開發了國內首款多角色AI心理療愈大模型以及AI心理情感服務平臺,旨在更有效地解決高校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實際上,近年來,AI技術賦能心理服務已不新鮮。有人工智能領域專家成立發起“樹洞行動救援團”公益組織,5年多來,阻止了6000多次輕生行為,至少挽救了3000人的生命。
心理服務成為AI技術競爭新賽道
2022年10月,由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院長陸林指導,臨床心理中心主任黃薛冰帶領團隊研發而成的“北小六”AI心理服務機器人正式投入使用。經過臨床隨機對照試驗發現,該機器人能顯著改善抑郁、焦慮問題,干預效果好于新手治療師,至今已在醫院場景服務約1萬人次。
北大六院臨床心理中心張爽介紹,該機器人能從認知、情緒、行為、人際關系、社會功能5個維度,為來訪者提供全方位的心理體檢和分級評估,并針對不同人群,提供精準的咨詢服務。更重要的是,該機器人能提供24小時不間斷的服務,也可與心理咨詢師共同為來訪者提供服務。
2023年6月30日,依托華東師范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建設的上海市心理健康與危機干預重點實驗室,聯合鏡像科技公司推出AI傾訴師EmoGPT。這款通過人工智能技術打造的線上人機互動心理健康咨詢平臺,集成了先進的AI技術和心理學專業知識,具備危機識別和情感判別功能。此外,西湖心辰研發的AI心理療愈機器人“小天”等同類產品和應用,也頗受業內人士關注。
北京市社會科學院管理研究所副研究員王鵬在接受《工人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生成式人工智能、自然語言處理等技術的進步,以及政策支持等多種原因,使得AI在心理咨詢領域的應用更加精準和高效。在此背景下,心理服務也成了AI技術競爭的新賽道。
為更多人提供便利的心理服務
“隨著人們對心理健康的關注度不斷提高,傳統心理咨詢領域面臨的資源不足、成本較高等問題日益凸顯,‘AI+心理’應運而生。其優勢在于能提供個性化的服務,快速響應用戶需求,降低咨詢成本,提高咨詢效率?!?資深人工智能專家郭濤表示。
張爽告訴記者,目前,“北小六”的主要應用場景是醫院和學校,通過對話互動、趣味游戲、科普視頻等心理指導方式,為來訪者提供心理保健和心理干預服務。
從市面上已有的產品和應用來看,AI心理服務主要集中在情緒管理、壓力緩解、心理評估、自助療法等細分領域。中關村物聯網產業聯盟副秘書長袁帥介紹,這些產品和應用的優勢在于能提供即時、便捷、低成本的服務,同時借助大數據和算法實現個性化推薦和精準干預。這使得AI心理服務成為傳統心理咨詢的有力補充,為更多人提供觸手可及的心理健康服務。
“AI技術能讓心理服務范圍更全面,能處理更復雜的心理健康問題,覆蓋更廣泛的人群。對于地理位置偏遠、交通不便或難以承受高昂人工咨詢費的群體來說,它提供了一個更加可及的解決方案。”王鵬說。
人類心理咨詢師的作用仍不可替代
正如AI技術應用在其他領域與行業引發擔憂一樣,也有人擔心AI心理服務廣泛應用后會搶了心理醫生、心理咨詢師飯碗,果真如此嗎?
長期關注AI技術發展的經濟學者余豐慧認為,AI心理服務雖有相應優勢,但并不可能完全取代人工。首先,AI技術無法替代人類心理咨詢師在情感支持和人文關懷方面的作用。其次,AI技術可能無法處理某些復雜的心理問題或精神疾病。這些問題也需要更深入的專業知識和技能來解決。
“AI心理應用與人類心理咨詢師之間應該是一種互補關系。在初篩、輔助診斷和初步干預方面,AI技術可以取代部分人工?!痹瑤浾J為,在深度咨詢、情感交流、危機干預等需要高度專業技能和人文關懷領域,人類心理咨詢師的作用仍不可替代。
但是不可否認,從目前的發展情況看,作為新興領域的AI心理服務仍存在質量良莠不齊、有信息泄露風險等問題。例如,服務過程中會涉及大量用戶隱私信息,包括個人信息、心理狀況等,一旦信息被泄露或濫用,將會對用戶造成嚴重傷害。
上述多位受訪者認為,未來,隨著技術不斷成熟和應用場景的拓展,AI心理服務的前景充滿潛力。善用技術還需要加強數據安全和隱私保護措施,建立更加完善的倫理和隱私保護機制,讓使用者真正信任和接受,更好地滿足其心理健康服務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