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華商韜略畢亞軍
聊下近兩年幾次到美國后對中國制造的一點感想。具體說是兩大點:
一是中國制造真的是強。
在國內時??锤鞣N文章講中國制造的強,美國制造的各種難搞,到美國實地看了以后的感受是:美國制造比這些文章講的還要難搞。
主要還是勞動力和產業鏈配套問題。
美國長期靠研發和品牌賺取更高附加值,并且把制造產能轉移,我把它看成是靠腦袋吃飯,這讓它站到了研發和品牌的頂端并且可以卡別國脖子,但感覺一路走到今天,它在整個產業鏈條上也就腦袋還靈:脖子以下都銹掉了,或者說只能靠別人了。
還有個不一定對的直觀印象,不只工業制造的鏈條能力,包括高科技行業,美國人似乎也都只干最削尖腦袋的那部分了,其上下游與周邊產業配套已比較拉稀。比如,在硅谷,蘋果、谷歌、英偉達總部,相互間隔也就十來分鐘車程,但這十來分鐘車程內甚至更廣區域,好像也就這幾大公司了,跟中國科技大廠及其所在地∽浩浩蕩蕩比,堪稱空曠,甚至荒涼。
這可能也是美國對中國科技突破特別恐懼繼而拼命打壓的原因。站在他的立場看,如果它的這個優勢被突破,可能是災難級的影響,就像我們的制造業被人干廢一樣,是災難級的。
這幾年時??吹轿恼抡f中國制造的產品在美國少見了,或被它國制造大量替代了,這也不是事實。
中國制造在美國依然是廣泛而基礎的存在。比如,我專門留意了一下前些年就在美國市場表現不錯的兩個中國電視機品牌海信、TCL,在很多賣場它們依然是僅存的四五個品牌之一,在不少賣場還是C位。美國大小商場,Made in china也依然隨處可見,線上的就更不用講。這次到多個企業參觀后想買點紀念品,翻開一看,好多都是Made in china。
這次還有個經歷,讓我進一步感受到中國制造,中國產品和服務的強大。
對于習慣了處處有信號的中國同胞來說,在美國遠離城市的很多地方,手機信號是個問題。因為在國內常常感受到蘋果手機信號不如國產手機的情況,所以聯想說到了美國會不會是蘋果手機信號會更好,然后還專門帶上了在國內已基本不用的蘋果手機。
到了地方才發現,即便是在美國,蘋果手機也不如國產手機的信號好。還有一個驚喜的是,高德導航在美國也一樣好用。在優勝美地國家公園,當裝有google maps的蘋果手機信號徹底失靈,有信號的vivo、OPPO因為下不了所以也沒google maps,我抱著試一試的想法打開了高德導航,結果是,我擦,牛啊,居然跟國內一樣好用,拐彎處還是林志玲嗲得起雞皮疙瘩的:“轉角才能遇到愛哦”。
當時那個內心,真是發自內心,為中國產品和服務感到驕傲。所以,還非常激動地用OPPO拍了張vivo上開高德導航的照片,有種中國產品在美國大地完勝美國產品的自豪感。
不光是硬件產品,包括一些軟件產品和平臺服務也都很強,而且有了服務世界的能力,這也是最近這兩年在國外的一個明顯感受。比如這次好幾個景點、餐廳,包括停車場,都是在小紅書搜到了及時有用的信息。
總結起來就是,除了少數還被卡脖子的核心高科技之外,中國產業能力和產品,都已經是或者說可以做到世界頂級的。這是第一個強烈的感受。
第二個強烈的感受是,中國產品真的不能再自相殘殺,低價內卷,繼續這么賤下去了。我們已經有了一流的制造能力與品質,有了制造一流產品乃至服務的基礎,應該向上卷,向高處卷,集中力量去挑戰更高價值的產品和市場,而不是繼續當世界的廉價工廠,做世界的廉價工人。
中國制造強大的另一邊,中國產品包括中國品牌在諸如美國這樣的市場所獲得的價格與價值力依然堪稱可憐。中國產品在眾多品類都已占到全球的大份額市場,但卻只能獲得堪稱可憐的利潤,其關鍵就在于此。
以海信、TCL為例,目前兩個品牌都已經成了美國僅存的四五個電視品牌之一,且品牌力和價格力都得了大的提升。比如海信,據其官方信息,它超過500美元單價也就是越過高端線的產品已越來越多了,但相比三星、LG,其電視產品依然要廉價不少。
以65寸LED為例,我在幾大賣場看到的海信、TCL售價均為399美元,而三星、LG都差不多是499美元,可不要小看這便宜100美元啊。
電視已經不是什么高科技產品,中國品牌的技術和品質也并不落后,在很多方面甚至還創新引領的市場,為什么還要比別人便宜那么多?
除了本身起步晚,品牌力等原因,我覺游還有很重要一個原因是,受了中國制造長期以來的整體的低價甚至廉價形象的拖累。說難聽點就是:
如果中國制造總是低價內卷,給人以廉價印象,即便有一些品牌想跳脫出來而且做出最好的產品,它也會被整個低價內卷的形象拖累,賣不到合理的價格,進而也拖累其整體進擊。
從這個意義上講,雖然拼多多最近投訴我的賬號侵了它的權,我也依然認為,應該對這幾年在海外尤其美國市場大殺四方的拼多多海外版temu保持特別特別特別的警惕:它固然是幫很多中國產品走向了海外市場,但其走向的方式值得反思。我與好幾位美國朋友交流,問他們對此的印象,關鍵詞都是:中國產品,超級廉價。
這樣的中國產品印象被持續建立、放大,它對中國制造向高附加值進階的影響,可能也是災難性的。甚至可以說這類廉價有多成功,廉價用戶心智影響有多廣多深,它把中國制造的整體形象鎖在低端低價也就有多深多廣;它可能讓自己和跟著它的一些產業鏈贏得一時,也可能讓中國制造再輸一世:向高質量挑戰發展的一世。
總的來說的一個感覺是,現在的確是中國制造非常關鍵的一個時刻了:一方面是我們的制造力與產業基礎的強大包括產能的巨大,讓我們已經有基礎向上卷,向高處卷,走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一方面是全球對制造業的重新考量和爭奪,讓中國制造面臨更多壓力與競爭,甚至產能過剩的壓力,進而也產生空間和機會,讓一些商業資本趁火打劫:靠拉著中國制造向下卷,向低卷獲得成功進而獲利,也讓中國制造繼續卷在低價路徑之上。
如此之下,向上卷還是向下卷,往高處卷,還是往低處卷,也是:
功過在當下,利弊在長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的觀點或立場,不代表新浪財經頭條的觀點或立場。如因作品內容、版權或其他問題需要與新浪財經頭條聯系的,請于上述內容發布后的30天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