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北京商報
作為新質生產力、戰略性新興產業典型代表,商業航天被納入今年北京市的政府工作報告中。1月21日,在北京市政協十四屆二次會議期間,市政協委員、北京星河動力航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劉百奇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專訪時提出,目前商業航天領域已形成初步生態,但針對這個領域高技術、高投入、高風險、高回報、長周期的“四高一長”的行業特性,商業航天相關企業對接多層次的資本市場實現上市融資,對于商業航天行業的長期發展至關重要。劉百奇建議,應給予商業航天企業上市融資更多政策支持。如加大創新力度,加快產業化進程,五年有望突破火箭航班化發射。
已有多場景應用
從仰望星空到探索宇宙,隨著中國航天技術逐漸成熟,去年近70次的宇航發射讓“航天”“火箭”“空間站”等成為熱搜詞。如果說,“神舟”飛船等大國重器離我們很遠,商業航天則拉近了每個人與太空的距離。手機直連衛星通訊、自動駕駛、太空旅行……這些已經或即將實現的場景應用均與商業航天息息相關。
商業航天,離我們并不遠。此前,中國已向國際電信聯盟(ITU)提交布局1.3萬顆低軌衛星的申請,航天產業商業化進程持續提速。同時,《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中長期發展規劃(2015—2025年)》明確,鼓勵民營企業發展商業航天。
據劉百奇介紹,未來5至10年,我國可能要發射上萬顆衛星,商業航天將不再是小眾產業。同時,衛星形成“星網”后將涌現各種應用場景,此前衛星的應用場景更多為to G(政府),未來也將服務于B(企業)和C(個人)端,成為助推經濟增長的新產業。
通常,衛星的應用為通訊、導航及遙感。其中,在通訊領域,華為手機實現的衛星通訊已為人所熟知。對此,劉百奇認為,如果未來組建低軌衛星互聯網,在實現手機直連衛星的同時,“星座”的建造成本足夠低,可進一步降低手機直連衛星的通話費用,讓該應用得到普及。
未來,商業航天不僅能讓更多手機用戶在飛機、船舶等交通工具運行中享受衛星通訊網絡,也能讓自動駕駛的定位更加精準。劉百奇舉例稱,目前借助衛星定位的導航系統,通常定位精度誤差為“米”級。但如果低軌與高軌衛星進行差分定位,定位精度將升至“厘米”級,這也是道路分道線的寬度。對于自動駕駛來說,能夠提供更多的信息支援能力。
在遙感領域,商業航天也將實現及時遙感,衛星在拍攝照片時能夠進行智能化處理并實時向地面進行反饋,對于應急減災、環保、漁業、林業等領域均能給予幫助。
此外,劉百奇認為,火箭的發展方向肯定為可回收化甚至航班化。今后,一枚火箭不再強調使用次數,而是飛行次數和壽命的概念,如同飛機一樣,火箭發射產生的費用僅計算燃料、檢測和折舊等?!拔迥暧型黄苹鸺桨嗷l射。”他表示。值得一提的是,火箭航班化也為太空旅行普及提供了可能?!爸袊褤碛谐墒斓膫憬碉w船技術,如果還能夠實現火箭穩定回收,運用‘可回收火箭+傘降飛船’方案的亞軌道旅行離我們并不遙遠?!眲倨嬲f。
“將航天基礎設施成本大幅下降是商業航天存在的目的,當成本下降至一個邊界時,很多此前我們認為不可能的應用場景都會變為可能。”劉百奇稱。
“四高一長”的掣肘
未來,商業航天的多種應用場景已經出現,但作為具有高技術、高投入、高風險、高回報、長周期“四高一長”特性的商業航天行業,從業企業對接多層次的資本市場實現上市融資,對于行業長期發展來說至關重要。
2014年,國務院出臺《關于創新重點領域投融資機制鼓勵社會資本的指導意見》,此后商業火箭、商業衛星、商業測控等商業航天公司相繼出現,并在政策扶持和社會資源支持下快速發展。截至目前,商業航天行業已形成初步生態,實現商業運載火箭發射入軌、一箭多星、海上發射等多個里程碑式的技術突破,部分領先企業已充分驗證其商業可行性、形成商業閉環,具備登陸資本市場的初步條件。
但與此同時,劉百奇表示,“與美國商業航天巨頭Space X相比,國內商業航天仍有較大差距,亟需邁入下一階段,即在發射成本、運載能力、發動機性能、垂直回收技術等方向持續投入研發,以期實現技術趕超。在商業航天行業高速發展的關鍵機遇期,企業仍然需要大量研發投入推出滿足市場需求的新技術、新產品,才能帶來更廣闊的成長空間,在國際市場更具有競爭力。持續大額研發投入也使得該階段的商業航天企業基本處于暫未盈利狀態”。
從上市標準來看,隨著注冊制逐步有序落實,資本市場對高科技、創新企業更加包容,上市標準更加多元化,如科創板第二至五項市值及財務指標、創業板第三項市值及財務指標、北交所第二至四項市值及財務指標等,均未對盈利指標有硬性要求。但從實踐層面來看,資本市場上市融資仍然對于利潤指標有較高要求,以科創板為例,2021、2022年、2023年前10個月,分別僅有24家、12家、3家暫未盈利企業成功過會,占比分別為17.1%、9.8%、11.1%,暫未盈利企業上市仍受到較多阻礙。
對此,劉百奇建議,給予商業航天行業上市融資更多的政策支持,增加在凈利潤等指標方面的包容性,滿足商業航天企業上市、掛牌融資的需求,提高金融服務質效,充分發揮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為商業航天企業發展吸引更多社會資金,提供更廣闊的融資平臺。
“輸血”更需“造血”
“長鏈”效應下的商業航天企業,不僅需要資本市場的支持,劉百奇認為,商業航天企業自身也需要進一步增強“造血”能力。
“首先在融資角度上,去年開始已經有部分商業航天企業實現收入,商業模式也更加清晰,但由于商業航天企業需要的資金體量較大,導致企業估值較高,但高估值也成為制約很多企業融資的因素之一,沒有高估值融資很困難?!眲倨姹硎?。
同時,對于航天企業自身,劉百奇建議,還需要加大技術創新力度及產業化進程?!昂芏喟l展多年的商業航天企業,已經實現火箭和衛星入軌并開始產生一定收入,但在產業‘爆發’期前,企業需要加快技術轉化速度,實現部分商業閉環,否則對資本投入仍是考驗?!眲倨媾e例稱,不能等到火箭航班化后,企業再想如何賺錢,需要給市場提供信心。
北京商報記者 劉洋